导语:我们确实有理由相信,基于移动互联网下的创业窗口正在关闭。只不过「杀死移动互联网」这口锅,还轮不到李厂长口中那个「人工智能」来背。
“两年前我来乌镇时,还在讲我们怎样适应移动互联网的时代,今天我要讲的是移动互联网的时代已经结束了。”11月16日,第三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全体会议上,百度董事李彦宏这样说。
其实厂长和姚劲波关于「移动互联网能否再诞生独角兽」的争论已经引出了不少深度分析文章,我无意继续抛观点站队。毕竟罗素说过,不用盲目崇拜任何权威,因为你总能找到相反的权威。
但我们确实有理由相信,基于移动互联网下的创业窗口正在关闭。只不过「杀死移动互联网」这口锅,还轮不到李厂长口中那个「人工智能」来背。
从一组数据和三个现象级APP的改版说起吧
一组数据:
这组数据是来自于美国科技新闻网站VentureBeat的报道。
报道中提到,移动互联网市场研究公司Jampp公布的一份报告显示,人们单次使用一个APP的专注时间,相比往年下跌九成。
研究结果显示,手机用户打开一个APP、单独使用这个APP的单次时间,每个季度环比下跌了35%。这意味着用户很快就会切换到其他的手机软件中,手机用户专注于一款APP的时长,相比往年下跌了88%。
想要验证这一报告中描述的现象其实不难,早晚高峰去北京地铁就是一个很好的选择。你会发现,越来越多的低头党开始对着手机桌面的海量APP游离不定,而他们切换应用的频率也越来越高。
三个不约而同的夸张改版:
一、手机百度
据百度Q3财报显示,百度资讯流推出后很好的完善了核心搜索业务和内容生态,并极大的增加了用户粘性。手机百度资讯流在三季度实现了流量对20倍的增长。
(位于搜索框下方的“今日头条”)
财报里这段话的大概意思是:百度在自己的搜索框下方植入了一个类似今日头条的智能分发模块,这个功能上线后手机百度的用户大幅度提升。显然,百度自身也在有意识的加入一些新元素,提升产品的活跃用户。
在此之外,手机百度还在资讯流中嵌入了直播模块,时不时的会推出一些自己主导的直播内容,那个万年不变的搜索框终于不再孤军奋战了。
二、今日头条
几天前,今日头条CEO张一鸣在第三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发表主题演讲时表示,目前今日头条正在推动一个新项目“头条问答”,将依靠人工智能算法打造一个大型问答社区。
而在今年9月,张一鸣还在2016 头条创作者大会表示,将拿出 10 亿元人民币补贴短视频创作,至少投入 10 亿人民币补贴给头条号上的短视频创作者。
上述策略在产品层面的最直白体现就是:我们用今日头条看新闻时,会时不时的在显眼展示位刷到一条短视频,或者一个和头条问答。如果你是头条号作者,还有可能在后台收到一些与自己擅长领域相近的问答邀请。
另外,当用户在今日头条中搜索一些电影或者IP信息时,会得到类似于百度搜索框中得到的信息。
(似曾相识的关键词检索页)
除这些改变之外,今日头条还在悄然普及另一个功能:上头条。这一功能类似于微信朋友圈发布的图文信息,用户可以自行配图并加上自己想说的话,而头条会把上述内容推送到资讯流当中。
头条的重度用户应该不难发现,最近几个月在头条APP首页浏览新闻时,会经常弹出一个“某明星正在使用今日头条”的消息,这种宣传节奏与当年微博的推广如出一辙。但是就我个人观察,今日头条好像并没有通过PR等方式对外大肆宣传这一功能。
如今,当我们打开今日头条时,这种感觉不像是在看一个新闻聚合APP,倒像是一个聚合了知乎、微博、微信、新闻客户端的「庞然大物」。
三、微信
近期,微信小程序的公测进展已超过两周,最新消息显示,微信小程序可直接从桌面启动。根据腾讯的介绍,开发者可以快速地开发一个小程序,小程序可以在微信内被便捷地获取和传播,同时具有出色的使用体验。
(网图显示,“小程序”入口可以直接放在手机桌面)
相比于手机百度和今日头条,微信的野心更大,大到想把整个移动互联网的精华入口囊括其中。但不管怎样,越变越「臃肿」的并非是微信自己,而是所有拥有入口能力的APP。
很奇怪,那些曾经被拿来在公众场合说事儿的「产品初衷」都被他们的始作俑者选择性遗忘了,大家都迫不及待的想让自己的APP变得「全知全能」
对于上述产品升级,巨头们对外的说辞基本上是「技术升级产生的必要改变」。但是,无论巨头们如何「善意」的去用技术术语包装自己的产品更新和愿景,这些改版的真实动机都绝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竞争」,而是「市场层面的竞争」。
以上一组数据和三大超级APP的改版,其背后的商业逻辑显而易见:一场博弈已经开始,移动互联网的超级巨无霸们正在想方设法的把失去的「用户注意力」拉回。
当几乎所有用户都学会用百度代替「问老师」、学会用看头条代替看报纸、学会用支付宝扫码代替掏钱包、学会用微信卖东西代替开实体店时,那些曾经充当过网民「某一堂课的教师」开始呐喊:来吧,来吧,你的手机里不需要其他老师,有我一个就足够了。
这不是什么人工智能引起的产品质变,而是一场巨头发起的「抢夺所有存量网民」的大决战。
有战争的地方就有胜负,谁将出局?
德州扑克赌王阿玛里洛?斯里姆有一句牌桌上的谚语:当你环顾牌桌,如果找不出一个傻子来,那就起身离席,因为那个傻子就是你!
事实上,高盛、摩根斯坦利等金融巨头在进行金融对赌时也会采用类似的策略,只有找到那个傻子,才会最终决定下注。显然,几大移动互联网巨头已经把筹码压在了自己的看家产品上,可谁才是即将被吃掉的傻子?
在移动互联网世界,也有一句谚语:「老大老二打架,死的却是老三」。这一现象曾经频繁发生在各大垂直领域,网约车、电商、在线旅游、移动支付等领域都发生过类似情况。
但现在,随着移动互联网的用户渗透率已达高点,「老大老二打架,死的却是老三」不再只是某个垂直领域的「窝里斗」现象,而是上升到了移动互联网各阵营综合实力的正面PK。
移动互联网的下一个阶段,可能会发生如下的奇怪场景:今日头条与手机百度死磕智能分发,打着打着最受伤的不是其他新闻应用,反而是知乎与果壳。
换言之,那种以某款应用去「对标」某款应用的产品思维正在崩塌,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功能性竞争。谁的产品覆盖场景更广,谁就是留到最后的流量入口。回看移动互联网上一个阶段,一个手机QQ可以分解为QQ、QQ空间、QQ邮箱等若干应用,而这若干个应用都可以独立发展壮大。这大概就是所谓的「分久必合」与「合久必分」。
对于巨头们夸张的APP改版,我们也可以把之理解为移动互联网流量荒导致的「饥不择食」。但不管怎样,一场大清洗即将开始,某些「小而美」会率先为巨头异业战争下的躺枪者。
已经有大量的研究和调查证明,消费者使用手机习惯的变化对移动互联网行业产生了重大影响。一款移动软件从诞生、用户高速增长、颠峰时期、到产品退出市场的周期越来越短,许多现象级产品最终不过「昙花一现」。
我们好像没有耐心再去「尝鲜」了。
决定移动互联网命运的或许正是「我们」
这并不是危言耸听,早在2015年,移动互联网的野蛮生长就出现了阻力:主流手机用户正在失去对新兴APP的猎奇心理。
早前的Fiksu数据报告显示:2015年10月,移动市场用户获取和留存成本就已经创下历史新高。移动应用用户的获取和留存成本的主要指标同比继续大幅上升,安装和发布成本在过去的几个月里也在增长。
其中iOS发布成本(CPL)同比增长75%,Android同比增长169%。iOS每次安装成本(CPI)同比增长54%,Android同比增长59%。
APP制作方越来越难以让自己的产品进入大众的手机,过去,一个APP的获客成本大概是2元,但现在,通过广告营销、注册激励措施、首次消费补贴这一整套措施获得一个付费级用户的成本大概涨了100倍。
再来看看那些在我们手机里高枕无忧的家伙:
根据艾瑞APP指数显示,10月排名在前十的APP分别为微信、QQ、手机淘宝、爱奇艺、支付宝、手机百度、新浪微博、腾讯视频、QQ浏览器、搜狗输入法,清一色的BAT巨头背景。当我们继续往下看到TOP20、TOP50甚至是TOP100时,那些耳熟能详的APP也或多或少与BAT有着联系。
与其说移动互联网造就了无数APP,倒不如说它催生了数以千万计的懒癌患者。时下最火爆的一些现象级产品其实可以侧面反映出懒癌晚期症状,比如拥有神奇搜索框的百度,没有被360与搜狗所撼动,却最终被那个「千人千面」推送新闻的今日头条抢去了风头。有了今日头条,自发检索行为的发生场景受到了严重抑制。
QQ的命运好不到哪去。QQ作为腾讯最早时期的一款社交产品,其QQ号、QQ姓名关键词搜索功能得以让万千用户与陌生人建立起了连接。
但是到了微信时代,添加好友的场景中,却没有了「关键词搜索添加」这一项,取而代之的是「附近的人」和「漂流瓶」,以及通讯录好友推荐。
可见,「懒癌加身的用户」已经习惯了系统推送的结果,而逐渐停止了自发的探索行为。移动互联网不会死,死的是「更多小而美的可能性」。我们最终选择了巨头们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允诺的世界:现在,这里,就是所有人共同的「最优解」。
最后说一嘴题外话,最近北京大学副教授徐凯文在第九届新东方家庭教育高峰论坛上指出,北大一年级的新生,包括本科生和研究生,其中有30.4%的学生厌恶学习,或者认为学习没有意,还有40.4%的学生认为活着人生没有意义。他们之中的一种观点认为,我现在活着只是按照别人的逻辑这样活下去而已。
记得威尔斯早期有一部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叫做《时间机器》,作者描述了802701年的一番光景: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科技的不断进步逐渐把人类社会推向鼎盛时期。物质的极大丰富导致那些本来处于统治阶级的人种开始退化过程,这种智力和身体机能的过度退化最终使其堕落成被捕食的牲畜。
在科幻故事里,「懒人改变世界」的结局有点骇人。
这是危言耸听吗?
未来的事,谁知道呢。